hth首页登录ISO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单位
服务热线:
15937343701

hth首页登录:2003年造纸业(中)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2003年造纸业(中)

来源:hth首页登录    发布时间:2024-04-23 22:12:44

  外资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大和技术水平先进,一直在行业发展中占了重要地位。而自2002年4月1日起,我国施行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化学木浆、原料林基地建设和部分高档纸及纸板生产列入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后,外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势头直逼国内纸业。

  3.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结构性调整,亏损企业家数的逐步减少为行业整体效益的提升作出了贡献。

  造纸企业属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规模的大小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国家对行业内中小公司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力度逐步加大,部分地区对年生产能力小于1万吨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规模化运营。

  根据中国造纸协会的预测,至2005年,国内纸及纸板消费总量将达到5000万吨,年均增长率在6%以上。因此虽然国际市场环境在近两年来动荡较大,但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为造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预计2003年造纸业总体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继续今年的良好态势。尤其是国际市场需求发展较快的低克新闻纸、轻量涂布印刷纸、轻量涂布纸、亚光铜版纸、高强瓦楞纸等主要品种在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样将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造纸行业规模的逐步发展,预计2003年造纸行业将出现以下趋势特征:

  (一)纸张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市场仍具有发展空间,但随着很多国外企业和新企业的进入,预计2003年纸张的供需缺口将逐步缩小。

  造纸行业2001年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9%和3.08%,其中生产和消费增长较快的品种大多分布在在高档文化和包装用纸,且上涨的速度远高于总量的增长。以消费为例,消费增长最快的是涂布白板纸、高强瓦楞原纸和新闻纸,与上年同期比分别增长17.83%、13.90%和12.73%。预计2002年造纸行业的总生产和消费量较去年的增幅将超过去年同期。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纸和纸板的总需求量将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纸和纸板的总需求量将达4000万吨。

  入世后,各种纸产品关税大幅度地减让已经确定,初步测算,2002年纸产品平均关税由15.2%降至9.7%,平均降税幅度大约36%,对国内同种类型的产品冲击很大。2002年最高关税率26.3%(卷烟纸),最低关税7.2%(牛皮纸和纸板)。主要情况是:新闻纸至2006年降至5%,是过渡期最长的一个品种;涂布纸2002年起下调到9%,至2004年降至5%,其降幅大且过渡期短;包装纸类的各种纸及纸板自2002年起下调至7.2%-9.4%,至2004年下调至2%、5%、7.5%;卷烟纸调幅最大,由2002年的26.3%下调至2005年的7.5%;原税率较高的加工纸及纸制品多数由2002年的9%-16.3%,至2004年或2005年下调至7.5%。

  税率的逐年降低将持续对国内企业产生冲击。因此国内造纸企业应充分的利用好过渡期,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减少相关成本、提升竞争力。

  (三) 造纸企业业绩分化明显。生产高档纸张产品的企业业绩明显优于定位在中低档产品的企业。中高档纸张在行业中的比重将大幅提高。

  造纸行业在2002年整体表现良好,但企业业绩分化严重,一些中高档纸张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因此出现高档纸张产品的企业业绩明显优于定位在中低档产品的企业状况。在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此现状可能在2003年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根据2002年美国国家经贸委委员会的报告,以下10种纸类被列为最有发展的潜在能力的纸种,它们分别为:低克新闻纸、轻量涂布印刷纸、轻量涂布纸、亚光铜版纸、高强瓦楞纸、高强度低克重牛卡、高档涂布牛皮纸和高档涂布牛卡、漂白牛皮纸、A级卷烟纸和汽车空气过滤纸。

  从国际纸业发展的新趋势来看,并购重组加剧,生产集中度慢慢的升高,世界上前20位的造纸企业产量合计已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对此国内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造纸企业要实施做强做大的战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包含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持续开发独特产品能力,持续创造先进管理和营销手段的能力等。90年代以来,中国部分小规模的造纸企业已经被关闭或整合,但目前造纸企业任旧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问题。企业国际化和规模大型化正成为制浆造纸企业新的发展的新趋势,因此纸业的集中度将继续提高。从目前造纸类上市公司来看,晨鸣纸业和华泰股份慢慢的变成了纸业公司规模扩张成功的典范,而另外一些中小型公司如山鹰纸业等正努力通过种种渠道筹集资金进行生产能力的扩张。(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觉得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